


正如《新喜劇之王》并不是勵志影片,相反的他是在反勵志。
而我猜影片最想表達的是劇中那句對白。
司機問:“難道,你們是在拍戲嗎?你是演員嗎?”
如夢答:“我不是演員。我醒了!
多少人被定義了人生,決定人生該這樣或那樣的活著,并竭盡讓你沉睡在夢
中不醒來。直到你自己也把夢當成現實來過?
他們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社會,是文化。
勵志最重要的前提是認清自己和現實社會的關系。
如夢的男友相比比她更看得清事實,更勵志,你付錢給我,你想聽什么我就
說什么。用兩只眼的理論,無堅不摧,瞬間雞血滿滿。
你不是被騙,是在為自己的夢買單。
有多少人一被騙就哭哭啼啼,哀怨不公,卻不克制自己的欲望、提高防騙技能。
如夢的男友靠玩弄一些丑的胖的不得志女友的情感來獲取金錢,
不值得學習,無論怎么狡辯,他就是在騙。
而你受騙就是因為看不清。
而影片最想說的是你認清了現實后,還敢不敢?

《爆裂鼓手》中的尼曼突破自己極限的過程是無比的痛苦,
即使他打出了弗萊徹心中完美的每分鐘400下,尼曼也并不好過。

我們喜歡看勵志故事因為看著主角通過自己的努力最后獲得成功了覺得很美好,《爆裂鼓手》告訴你,
就算你成功了,也不代表就是結局就是完美。
導演的野心甚至想暗示每一個勵志故事的背后,都有其黑暗的人性基礎。
這樣的電影并不受大眾喜愛,勇氣過人是對電影的最好評價。
一時之勇誰都能來一下子,那叫莽撞。
當你知道就算排除了萬難,萬難之后還有萬難。你還能不
能用幾年甚至幾十年堅持做一件事?這才是真的勇氣。
聞著營養多多的雞湯,你并不清楚湯底里加入了什么。
年輕人少讀成功學,少學方法論。
他們在說努力人生就能成功,即使不成功,但是你也享受了這個過程不是!
難道要一輩子風平浪靜才算人生?人生有點起伏才有意思。
人生可以這樣打開,但決不是只有這一種方式,
有沒有想過你陷入進去孜孜以求的不過是一場意淫。
你看那些活出少年感的中年男人,是大叔;認命、頹喪的中年男人,那叫大爺。
若非分個高低好壞,只有你更喜歡,或者說愿意容忍哪種生活罷了。

梁曉聲說過:真實的人性是俗的。
人性之快樂并不因達到某個高度某個地方就能長期地快樂下去,
就像水會流向高處也會流向低處。
人性天生向往高處之水,卻也常流向低洼之處。水流向高處必定費時費力,
人在這種過程中對心靈自我教育,其影響也巨大;
水流低處相比就不費力氣了,人選擇了平庸這種活法。
但若要論個誰活得更值得,那些活在低處,身處腐水的人們就
一定是卑污可恥并放縱各種欲望及時行樂的,未免絕對了。
人性不是非黑即白。高尚或極俗。沒有誰能把人性變
成標本鑲在框里,一直永久地那樣。
而多數人的人性本質上有極俗的一面,君不見那些風流人物
一樣愛吃街邊攤,一樣生氣的時候飚臟話,迷糊的時候一樣做錯事;
而平凡之人,也有高尚情懷,加油站起火挺身而出奮力滅火,
做著良心油條,心懷群里的基層干部也是有的。
我們俗著,我們可以偶爾不俗;我們本性上是自私自利的,
我們可以偶爾不自私自利;我們有時心生出某些邪念,
我們也可以偶爾表現高尚一下的沖動;我們甚至有時真
的墮落著了,而我們又是可以從墮落中自拔的.......
我們至死還是沒有成為一個所謂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
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但是檢點我們的生活,
我們確曾有過那樣的時候,起碼確曾有過那樣的愿望。
我們用很多時間明白它,認可它,理解它,最大限度的兼容它。
這便是需要面對的真實人性,它不是猛獸亦不是純真圣母。

